数字资源 - 丽江市图书馆


【库客音乐】音符上的中国 | 党的成立与转折

【库客音乐】音符上的中国 | 党的成立与转折

20世纪初,中华大地上风雨飘摇,

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环伺,

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

虽有仁人志士竭力救国,

可依旧无力挽大厦于将倾。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在嘉兴一艘红船上宣告成立,

接下来,将是中国革命最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

新生

在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几年,经费主要由共产国际援助,早期领导人也完全照搬苏联革命的经验,组织工人在大城市发动暴动。但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极其落后,工人的力量并那么强大。所以,革命并没有什么成效。在共产国际的斡旋下,1923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展开合作,发起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这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却一直遭到国民党右派的打压和排挤,又在经费方面受到共产国际的掣肘,处处被动挨打。同样在国民党内任职的毛泽东看不惯这种党派斗争,苦闷不已,于1925年告病假回老家湖南去了。

回到湖南后,毛泽东发现由国民革命引发的农民运动仍在继续,并且发展迅速。这让毛泽东感到十分欣喜,病一下子就好了,他立刻深入田间调研,三个月后完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革命要团结的不只是工人,还有最最广大的农民,,但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党内的重视。

1927年初,他再次带人到湖南调研,发现此时湖南农会成员已超过千万。随后,他创作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但依然没有引起党内领导人重视,他们还是坚信苏联的城市理论。但现实已经不给他们机会了,很快,白色恐怖席卷大地。


《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诞生于巴黎公社时期,曾鼓舞了无数无产者争取自身的解放。

星星之火

1927年4月,自觉政权稳固的蒋介石发动“清党”运动,大肆屠杀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短期内就逮捕处决了30多万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人,国民党左派和进步分子近28万人。共产党在上海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从此走上暴力夺取政权的道路。

当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9月,毛泽东在湖南发起秋收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但这些起义大都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去攻打敌人重兵防守的城镇,因此均以失败告终。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果断放弃攻打长沙,带着整编过的700余人来到地势险要的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两军根据指示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他们多次打破国民党多次“进剿”和“会剿”,使根据地得到巩固,但当地物资匮乏,条件恶劣,没有那么多粮食。虽然军队进行了改革和整编,但山上的经济情况依然十分严峻。

《井冈山会师》何孔德作品

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三千多人下山开辟新的根据地。他们一路艰难转战,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补给严重不足。后来军阀之间爆发混战,毛泽东趁机带部队快速进军到富商云集的福建长钉、龙岩、上杭一带,然后在当地打土豪,没收财产,还接管了军用服装厂,制作了几千套军服。这是红军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

接下来,伴随着专业系统的打土豪,红军得到当地百姓的大力拥护,财政收入逐渐提高。毛泽东还亲自带人考察商业运营,培养了大批商业骨干,使当地的商品得以自由流通,乡村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根据地也开始向国统区渗透。尽管武器弹药依旧匮乏,但控制大片农村的红军有吃有穿,还能有点零花钱,生存条件已经有所改善。


作曲家施咏康的《第一交响乐》包含四个乐章——序曲-黎明、武装起义、哀悼和井冈山,精彩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走向胜利的过程。

第五次反“围剿”

1930年底,蒋介石用物理手段暂时压服了各地军阀,随后分别派出10万、20万、30万大军,三次“围剿”根据地。但毛泽东凭借强大的群众基础,三次指挥红军将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逐一消灭,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江西和福建根据地得以连成一片,形成中央苏区,治理近三百万人口。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毛泽东被人民代表选为国家主席。但此时党中央已经从上海入驻苏区,一些领导人盲目迷信苏联的城市路线,并凭借共产国际的权威掌握决策权。他们不断批评毛泽东的各项政策,甚至将毛泽东排挤得几乎没有任何权力。由于激进政策的实施,苏区的经济迅速陷入危机,军事上也面临困境。

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百万大军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盲目自信红军的实力,放弃了毛泽东的运动战,以土枪土炮和敌人打阵地战,结果节节败退。随后又在防御中一味保守,错失突围的良机。这些错误的军事指挥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伤亡惨重。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长征。


丁善德《长征交响曲》第一乐章“踏上征途”,音乐从深沉的导奏开始,逐渐发展成气势宏大的进行曲,展现了革命的残酷和悲壮。

血战湘江

最初,红军的计划是去湖南找贺龙会合。国民党军一路围追堵截,而各地军阀不愿与红军拼得你死我活,所以基本都采取了“让路送客”的策略。本来,利用蒋介石和军阀之间的矛盾,加上急行军就有可能跳出包围圈,但苏区的中央政府将各种军工机械、坛坛罐罐,甚至笨重的印钞机都带上了,这些辎重导致红军行军极其缓慢,而战机转瞬即逝。

在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后,红军挺进到广西湘江附近,蒋介石又调集数十万大军,布下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一役,红军苦战五个昼夜,尸横遍野,惨烈无比,负责掩护的红三十四师几乎全军覆没。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以至于当地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血战湘江》王海力作品

这是自长征以来最惨烈的一役,虽然中央红军艰难地突围出去,但部队人数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锐减至3万多,苦苦经营的家底几乎被糟蹋完了。

之前,毛泽东尚带着一些书生傲气,经常据理力争。但湘江战役的教训太惨痛了,他亲眼看着自己带出来的军队损失殆尽,内心极其煎熬。他的思想也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开始同周围的同志充分沟通,耐心解释,以求团结更多人。渐渐地,毛泽东从被排挤打压,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接下来,红军该何去何从?

蒋介石早已在去湖南的路上布好口袋,只等红军来钻。毛泽东主张去敌人力量较弱的贵州,而博古、李德认为贵州太穷,没有发展前途。但当生存已成问题,何谈发展?最后几经争论,红军甩开追兵进军贵州,占领遵义后缴获了大量物资,获得宝贵的修整和给养,终于从湘江的惨败中缓了一口气。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博古在发言中将战败主要归因于敌强我弱,不想承认自己的领导责任。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谁对谁错已经一目了然。会议决定,毛泽东重回政治局,并成为周恩来在军事上的助手,重新参与军事工作。至此,红军开始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开启新的征程。而遵义会议也成为党和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光耀千古。

《遵义会议》沈尧伊作品

从艰难曲折的建党,

到生死攸关的转折;

从暗夜中的苦苦摸索,到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历史使命。

如今百年沧桑,中国巨变,

但那段辉煌的历史,永远值得铭记。

《东方红》
【丽图艺苑】第21期:非遗纪录片展映 ——皮影戏、太极拳、篱笆楼营造及扬州玉雕

【丽图艺苑】第21期:非遗纪录片展映——皮影戏、太极拳、篱笆楼营造及扬州玉雕

扫二维码可观看非遗纪录片

第一部:皮影戏(腾冲皮影戏)传统戏剧——刘永周

刘永周,1944年出生,男,汉族,云南腾冲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腾冲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腾冲皮影戏有六七百年历史,分为“西腔”和“东腔”两大流派。东腔皮影主要服务于云南省腾冲县境东南部和城区坝子。1932年,应干崖(今盈江)土司邀请,赴旧城演唱《樊梨花征西》连台本戏49天,后又应边民及华侨邀请赴缅甸南坎演出《孙庞斗智》《宝莲灯》等剧目30余出。刘永周来自皮影世家,是腾冲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其皮影制作与表演“堪称一绝”。刘永周所在的皮影戏团曾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金狮奖全国第二代木偶皮影比赛、甘肃省道情皮影展示、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比赛和活动,并获得制作造型奖、金奖、参展奖等荣誉,他雕刻的皮影曾被云南民族博物馆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藏。

第二部: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传统体育游艺竞技——朱天才

朱天才,1945年出生,男,汉族,河南温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极拳(陈氏太级拳)代表性传承人。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陈氏太极拳出现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而成的。朱天才1955年开始学习太极拳,1958年拜陈照丕为师,1973年拜陈照奎为师。他是国家高级武术教练,讲学传拳几十年,入室弟子500余人,其中4人已是太极拳名师。他编著了《陈家沟太极拳》《秘传陈家沟太极拳歌诀》等书,并录制了《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等多种音像制品。

第三部: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 传统技艺——马进明

马进明,1947年出生,男,撒拉族,青海循化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撒拉族古代民居篱笆楼营造技艺现仅存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部的清水乡孟达村内。元代撒拉族先民定居孟达村,开始在居处营造平顶房院建筑。至明清时期,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白庄和甘肃省的大河家一带修建了众多的篱笆楼,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撒拉族风格建筑群。篱笆楼整体建筑布局多样,有三合院式、拐角式、横字式等形制,一般坐北朝南。马进明家族七代人均出生、成长于古篱笆楼,马进明10岁起跟随父亲学习篱笆楼营造技艺,继承着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营造技艺这份撒拉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四部:扬州玉雕 传统美术——顾永骏       

顾永骏,1942年出生,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扬州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扬州玉雕的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传统地方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顾永骏1962年在扬州玉器厂师从徐荣泉雕刻人物,后又兼学黄永顺的技艺。他从1978年开始研究山子雕,作品造型圆浑典雅,构图巧妙。代表作品有《傣族丰收》《聚珍图》《汉柏图》等。

【丽图艺苑】第20期:非遗纪录片展映——中医药文化、芦笙舞、海菜腔、青田石雕及苏绣美术

【丽图艺苑】第20期:非遗纪录片展映——中医药文化、芦笙舞、海菜腔、青田石雕及苏绣美术

扫二维码可观看非遗纪录片

第一部: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传统医药——金霭英

金霭英,1940年出生,女,满族,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拥有精湛的传统技艺、深刻的经营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大量专有品牌。长达181年的供御药历史,使同仁堂具有多数中药企业无可比拟的独特性。金霭英对同仁堂的传统制药技艺、药学典籍和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她从近200年供奉清宫用药历史的研究中发掘和整理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提出明确的定义。她收集了自1669年至1950年的同仁堂《配本》和《药目》等历史资料,整理完成传统配方,总结整理中药材特殊的炮制技术,编写《中药炮制方法》续补本,提出同仁堂传统配本的现实价值和保护同仁堂无形资产的方法,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部: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传统舞蹈——王景才

王景才,1968年出生,男,苗族,贵州纳雍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代表性传承人。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滚山珠是融芦笙吹奏、舞蹈及杂技技巧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其中“滚山珠”“双飞燕”“倒栽桩”“叠罗汉”是最富创新性的高难度动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王景才有在少林寺习武的经历,他数十年如一日,在继承传统舞步的基础上,结合了杂技与武术技巧,给滚山珠注入了新的活力。1981年至1984年间,他担当主演及辅导老师,2000年至今在家乡培养了多名表演滚山珠的能手。

第三部:彝族海菜腔 传统音乐——后宝云

后宝云,1942年出生,男,彝族,云南石屏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海菜腔代表性传承人。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种类,它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后宝云14岁即正式拜师学习海菜腔,歌唱技艺精湛,培养了大批传承人。2012年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5年荣获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荣誉称号。

第四部:青田石雕 传统美术——倪东方

倪东方,1928年出生,男,汉族,浙江青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田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为材料的传统石雕艺术,因取材于浙江青田县所产优质叶腊石而得名。青田石雕题材广泛,鱼虫花鸟、山水人物皆有,均精雕细刻,神形兼备,写实尚意诸法齐备,大气之中不失精妙,工艺规范,自成一格。倪东方10岁开始学艺,刀耕80余年,他能巧妙的借用石料中的固有色泽,创作出神形酷肖的艺术作品。倪东方的作品以花卉雕刻著称,在继承传统技艺、开拓新题材、表现新时代精神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五部:苏绣 传统美术——蒋雪英     

蒋雪英,1933年出生,女,汉族,江苏吴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苏绣起源于苏州,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20世纪5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建立,聚集、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蒋雪英从事刺绣艺术50多年,掌握了苏绣的各种针法技艺,并将苏绣技法灵活运用于产品制作之中。她研制的苏州刺绣和服腰带,巧妙地将苏绣的打籽绣和日本的匹田绣相结合,展现了苏绣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品有《荷香鸭肥》《梅花欢喜漫天雪》《云龙》等。 

【丽图艺苑】第19期:非遗纪录片展映——六合拳、马头琴、秧歌、萧笛制作及水书习俗

【丽图艺苑】第19期:非遗纪录片展映——六合拳、马头琴、秧歌、萧笛制作及水书习俗

一、 心意六合拳 传统体育游艺竞技——吕延芝

影片二维码

二、蒙古马头琴音乐 传统音乐——齐·宝力高

影片二维码

三、秧歌(昌黎地秧歌)传统舞蹈——秦梦雨

影片二维码

四、玉屏萧笛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刘泽松

影片二维码

五、水书习俗 民俗——潘老平   

影片二维码

【丽图艺苑】第18期:非遗纪录片展映——狮舞、花儿会、花鼓灯及太极拳

【丽图艺苑】第18期:非遗纪录片展映——狮舞、花儿会、花鼓灯及太极拳

一、狮舞(松岗七星狮舞)传统舞蹈——文琰森

影片二维码

二、花儿(松鸣岩花儿会)传统音乐——马金山

影片二维码

三、花鼓灯(凤台花鼓灯)传统舞蹈——邓虹

影片二维码

四、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传统体育游艺竞技——王西安

影片二维码

【丽图艺苑】第17期:非遗纪录片展映——南音、民间故事、生产调、佛教音乐及木版年画

【丽图艺苑】第17期:非遗纪录片展映——南音、民间故事、生产调、佛教音乐及木版年画

一、主题:南音

类型:传统音乐

传承人简介

苏统谋,1939年出生,男,汉族,福建晋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苏统谋自幼随父亲苏宗家学习南音。他尤其擅长洞箫演奏及唱腔艺术,多次率团出访演出。他发起了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南音大赛,聚集南音人才,促进技艺交流,至今已坚持了20多年,为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壮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影片二维码

二、主题:古渔雁民间故事

类型:民间文学

传承人简介

刘则亭,1944年出生,男,汉族,辽宁盘锦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渔雁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

“古渔雁”民间故事是对“古渔雁”群落生产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信仰等的全方位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刘则亭是“古渔雁”后代,从小就在祖父、外祖父、父亲、母亲及老一代打渔人那里听取了大量关于“古渔雁”的民间传说故事,并从1970年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收集、整理与记录,先后出版了《渔家的传说》等书籍。

他至今已能讲述1200多则“古渔雁”民间故事,语言生动质朴,并穿插一些渔歌、号子,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他还注重收集船锚、海碗等实物,使“古渔雁”民间故事有可依托的物质载体,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辽河口“古渔雁”文化遗产博物馆。

影片二维码

三、四季生产调

类型:民间文学

传承人简介

朱小和,1940年出生,男,哈尼族,云南元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

四季生产调是著名的梯田农耕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将这些经验总结提炼为通俗易懂的歌谣,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火塘边、酒桌上,或在田边地脚一代代传承,使哈尼农耕生产生活一直延续千百年,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

朱小和生长在哈尼莫批(哈尼族祭司)世家,从记事起就跟随祖父出入演唱场所,并很快精熟了哈尼族主要的古典诗歌。他的演唱吐字清晰、唱腔圆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公认的祭司。

影片二维码

四、主题: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

类型:传统音乐

传承人简介

松纯,1927年出生,男,汉族,江苏兴化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逝世。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使用的音乐。梵呗是佛教活动中以短偈形式赞颂佛与菩萨的一种唱诵式声乐。南北朝以来,梵呗的音乐风格形成南北两大派类型,常州天宁寺梵呗是禅宗南派梵呗的代表。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是佛教文化和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完好地保留着1500余年前齐梁时代的雅乐传统和江南音乐风格。

松纯长老曾任天宁禅寺方丈、常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他心系梵呗,全力培育僧才,推动了梵呗的传承与推广。

影片二维码

五、主题:朱仙镇木版年画

类型:传统美术

传承人简介

郭泰运,1926年出生,男,汉族,河南开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所开创兴起的木版门神画,盛于明代中期至清乾嘉年间,主要分布于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复杂,基本内容包括雕刻工艺、水印工艺及画样题材等。

郭泰运13岁入开封城最著名的门神(年画)作坊之一“云记老店”做学徒,四年后出师开店。1983年,他担任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古版研究室主任,与其他专业人员一起,对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版和资料进行修补、复制和整理。2004年,他受聘于开封市博物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把近70年的经验和手艺倾囊传授给美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影片二维码

【丽图艺苑】第16期:非遗纪录片展映——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传统戏剧

【丽图艺苑】第16期:非遗纪录片展映——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传统戏剧

传承人简介

刘永安,1946年出生,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

邵阳布袋木偶戏,当地俗称“被窝戏”,又名“扁担戏”,是邵阳县塘渡口、九公桥一带最具民间娱乐文化代表性的项目之一。邵阳布袋戏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传承了几百年前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一个艺人一副戏担,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剧团”。

在“戏窝子”长大的刘永安是刘氏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1977年正式开始学习邵阳布袋戏。1978年从叔父手里接过戏担,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布袋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老艺人转行或隐退,刘永安却选择了坚守,至今依旧从事邵阳布袋戏的演出、教学工作。

影片二维码

【文津奖获奖图书著者讲座】史前的现代化——溯源中国文明的经济根基

【文津奖获奖图书著者讲座】史前的现代化——溯源中国文明的经济根基

文津奖获奖图书《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著者:陈胜前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索书号: S-092/7478

馆藏地址:三楼阅览区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有的地方迟迟不肯出现农业的萌芽?

《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介绍了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各种定义和理论方法,利用当今气象站资料模拟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结合考古材料回答了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种种复杂的问题,为我们重现这一变革中的细节。

主 讲 人 简 介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MU)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农业起源、石器分析、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史前艺术和考古教育等。从事考古学理论方法、考古学史的写作,著有《学习考古》《思考考古》《人之追问》。

【文津奖获奖图书著者讲座】什么是物理学

【文津奖获奖图书著者讲座】什么是物理学

文津奖获奖图书《六级物理》

著者:严伯钧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索书号: O4-49/1028

馆藏地址:三楼阅览区

《六极物理》的宗旨,就是要绕开复杂的数学计算,用通俗的语言向你解释*核心的物理思想。所谓“六极”,便是从人类*直接的感知出发,延伸到极快、极大、极重、极小、极热、极冷六个极限状态,将前沿的物理学精髓尽数展现,让你抛开烦琐的数学,也能体会物理学思想的精妙。

如果跑得和光一样快,时间会静止吗?

如果有一天实现室温超导,石油产业会终结吗?

如果压缩到鸡蛋大小,地球可以变成一个黑洞吗?

如果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违背,宇宙*终会成为一锅热汤吗?

这些炫酷物理,将一个个为读者展现,送给每位普通大众的前沿物理启蒙书。

主 讲 人 简 介

严伯钧,知名科普作家、艺术研究者。香港科技大学物理、数学双学士;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硕士;攻读美国布朗大学物理学博士。

网络头部知识博主,录制科普类、艺术类多门课程,时常逾500小时,播放量超10亿。

【文津奖获奖图书著者讲座】阅读的异化与复归

【文津奖获奖图书著者讲座】阅读的异化与复归

文津奖获奖图书《 阅读的力量 》

著者: (英)弗兰克·富里迪(Frank Furedi)著 , 徐弢,李思凡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11月 

索书号: G252.17/3063

馆藏地址: 二楼文学类阅览区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广泛借鉴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乃至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数百位西方思想家有关阅读(reading)和读写能力(literacy)的经典论述,系统地考察了阅读人群的历史变迁,阅读对不同文化处境中的读者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技术变革对阅读之地位和读写能力之意义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他还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当下,针对人类社会从印刷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重大历史变迁,对当代阅读文化的独特性及其面临的真正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对各种贬低阅读和读写能力的倾向及试图回归口传文化时代的幻想加以有力驳斥,对各种功利主义的阅读观和工具主义的读写能力观予以深刻批判,进而主张重建一种“以寻求真理和意义为旨归、拥有改造人类意识和世界的伟大力量”的阅读文化。

本书思深旨远,文笔流畅,既充满历史感,又极具现实关切,有助于我们深思阅读的力量和探索阅读的艺术。

主 讲 人 简 介

徐弢,安徽人。1990年开始研读基督教神哲学经典,曾在华中师大跟随高新民教授研究心灵哲学(1997-2000),在北京大学跟随赵敦华教授攻读基督教哲学史(2000-2003)。2003年聘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讲师,2005年晋升副教授,2010年晋升教授,2011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基督教哲学和比较宗教研究,已出版专著3部,译著5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基督教灵肉观念的解释模式研究”(2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20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多个项目,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的子课题负责人、参与“中世纪哲学史文献选编” 和“境外宗教渗透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研究”等多个重大项目。


Copyright © 2010-2024 丽江市图书馆版权所有,滇ICP备14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187号

联系我们

地址:

丽江市古城区中济路100号

电话:

0888-5153611(总服务台)

0888-5170611(办公室)

EMAIL:

ljsts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