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图艺苑】第25期:非遗纪录片展映——湘剧、撂石锁、口技及木版年画



【丽图艺苑】第25期:非遗纪录片展映——湘剧、撂石锁、口技及木版年画

发布时间:2022年7月8日  发布人:丽江市图书馆办公室 

【丽图艺苑】第25期:非遗纪录片展映——湘剧、撂石锁、口技及木版年画

第一部:湘剧 传统戏剧——曾金贵

曾金贵,1938年出生,男,汉族,湖南桃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剧代表性传承人。湘剧在明初至嘉靖年间,由传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阳腔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兼含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四大声腔,程式严谨,表演、服饰、脸谱等都具有独特的湖湘地方风格。湘剧传统剧目丰富,代表剧目包括《封神榜》《拜月记》《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等,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其中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作品。曾金贵是国家一级演员,1952年正式学戏,师承朱庆红、杨绍奎、谈丙奎、贺华元、廖升煮等老师专攻花脸,掌握近百出湘剧传统剧目。20世纪90年代,他在《铸剑志》中扮演荣柏,获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在《布衣毛润之》中成功塑造的军阀赵恒惕为该剧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做出贡献。

扫二维码可观影

第二部:撂石锁 传统体育游艺竞技——沈少三

沈少三,1929年出生,男,回族,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撂石锁代表性传承人。撂石锁,是武术功法运动的一种,也称为“石锁功”。据传,撂石锁产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以来为开封回族子弟所喜爱,他们习武必练石锁功。操练石锁花样变化无穷,大类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可双人组合演练,还可按照统一套路进行集体演练。沈少三1936年开始跟随其祖父沈芳、父亲沈友三学习撂石锁,他不仅掌握了撂石锁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方面的技艺,而且还在传统的单个动作练法上创编了成套的连贯动作。1953年,沈少三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同年11月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表演。他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传授,学员达数百人。

扫二维码可观影

第三部:口技 传统体育游艺竞技——牛玉亮

牛玉亮,1938年出生,男,汉族,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口技属乔装类杂技项目,主要运用人体的口、齿、唇、舌、喉等部位,用复杂的发声方法,模仿风雨雷电、动物鸣叫、乐器等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该项目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人们为了狩猎而进行的声音模仿。旧时口技在屏障后表演,称“隔壁戏”,清末由幕后走向舞台。牛玉亮自幼酷爱口技艺术,1956年拜上海杂技团口技表演艺术家周志成先生为师,并深得师叔孙泰的培养。1960年进入北京杂技团,后进入中国杂技团,担任口技演员,直至退休。从艺以来,牛玉亮先后到50多个国家演出100余次,撰写出版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口技专著《中国口技》。

扫二维码可观影

第四部:杨柳青木版年画 传统美术——冯庆钜

冯庆钜,1944年出生,男,汉族,天津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柳青木版年画诞生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北宋以来中国工笔绘画的传统,具有浓郁的“院体”风格,世称“北宗画传杨柳青”。杨柳青木版年画以木版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形成了“勾、刻、印、绘、裱”五道严格完整的制作工序。1960年初,年仅16岁的冯庆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荣宝斋,天津荣宝斋与天津德裕公画庄、杨柳青年画工场合并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后,师从张兴泽和潘忠义。冯庆钜在天津杨柳青画社从事彩绘绘制、创作、授艺至今,为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扫二维码可观影


Copyright © 2010-2024 丽江市图书馆版权所有,滇ICP备14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187号

联系我们

地址:

丽江市古城区中济路100号

电话:

0888-5153611(总服务台)

0888-5170611(办公室)

EMAIL:

ljsts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