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6日 发布人:丽江市图书馆办公室
2021年11月20日(周六)14:30-17:00,“天雨流芳”文化讲坛第43讲在丽江市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举行。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胥洪泉为听众带来题为“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化解读”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也是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云南丽江“天雨流芳·文旅大集”主题文旅消费季周活动第3期的系列活动之一。
通过小程序预约报名,50名听众到场聆听。丽江市图书馆视频号对讲座进行了全程直播,截止直播结束时,493人在线观看。丽江市图书馆馆长杜云主持讲座。
胥教授从听众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带领听众细究其中“不合常理”的说法。比如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提到了“风光不与四时同”,因此出现了“五季”。一年分四季是常识,而在我国汉代则把季节分为五季。为了印证“五季”的真实性,胥教授分别从不同的文献资料中,列出原文,进行考证。杨万里生活的南宋,即便不再分五季,但古代文人写作诗文却常用旧事先例,如“以汉代唐”的用法,是比较普遍的。通过胥教授的严谨推论佐证,听众们首次体察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在宋代周邦彦所写的《少年游·并刀如水》词中,胥教授则带领读者探究了“并刀”和“吴盐与新橙”的出处与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常识。为了证明“古人吃橙蘸盐以降低酸味”这个说法,胥教授不仅以流传至今的民间谚语作为佐证,更引用了宋人《齐天乐·赋橙》及《本草纲目》所记载的关于橙的用法和治疗功效文字,以文献资料为依据,解读诗词。
在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的解读中,胥教授带领听众仔细思考诗句,通过提问“弃妇为何上山采蘼芜?”“为何见面未问孩子?”来挖掘女主人公身处的背景处境,从而更好地解释诗句所叙述的事件。针对“阁”“一匹的长度”“素与缣 ”“蘼芜的药用”等文中出现的字词,做了详细的释义,加深了听众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认知。
以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为例,胥教授则向听众说明了诗中所提及的“分茶”知识。他分别以《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于“分茶”的解释、杨万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北宋陶谷《清异录·荈茗·生成盏》及明代陆树声《茶寮记》等多处文献为依据,向听众讲述古代茶叶的制作方式与现代工艺的不同之处,因而产生了依靠泡沫丰富的特色而产生的注茶游艺。他同时指出了语文教材中,对于“分茶”的错误释义。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宋教授则详述了使用对仗手法训释词语的方法。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沉”应解释为“深”、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塘”应解释为“堤岸”,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别枝”应解释为“斜枝”。以“对仗”的方式,比较相应词语的结构,再辅以其他文献中类似表达佐证,听众了解到不少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释义错误,也同时对胥教授严谨的考证,赞叹不已。
胥教授还向听众介绍了古代书籍在不同时代的装帧类别,并就“漫卷诗书喜欲狂”中的“漫卷”释义错误、2011年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鲍照诗配图中书籍的绘画错误、86版电视剧《西游记》第25集中唐僧师徒取到经书后,影视画面所呈现的书籍形式错误这几个例子,做出了以文献考证、历史史实及现存文物史料为依据的考证与纠错。由细微处见大,由谬误处推理真相,让听众们直呼“涨知识”。
在互动提问环节,胥教授就“家庭教育中如何引导孩子阅读古诗词”“如何找到背诵古诗词的兴趣点”“如何确定学术研究方向”等问题做出了精彩的答复。到场前三十名听众及参与互动环节的听众,获得了图书券。该图书券可在有效期内(1个月),在古城口新华书店及古城内三联书店使用。
(文:张博涵 / 图:张博涵 陈保余)
地址:
丽江市古城区中济路100号
电话:
0888-5153611(总服务台)
0888-5170611(办公室)
EMAIL:
ljstsg@163.com